冬令時節(jié)是進補的大好時期,那么,慢性腹瀉患者在冬季能不能進補呢?倘若進補后腸道不能吸收,豈不浪費嗎?實際上,盡管引起慢性腹瀉的疾病很多,諸如慢性腸炎、過敏性結腸炎、腸結核、腸功能紊亂等,但根據(jù)中醫(yī)“異病同治”、“虛則補之”的治療法則,只要其歸屬于“虛證”范疇,都可以進補調理,以助患者康復。
辨證用藥進補 慢性腹瀉患者進補,應選擇以健脾益氣、助運化為主的補益藥物。常用的健脾益氣中藥有人參、黨參、白術、山藥、扁豆等。鑒于中醫(yī)的脾與胃通過經絡的相互聯(lián)系,構成表里關系的機理,在補脾的同時,還可配以陳皮、砂仁等和胃之品。不過在具體進補時,應辨證審因,才能有的放矢,取得滿意的效果。
慢性腹瀉大致歸納為四種類型,下面分別介紹:
(一)脾氣虛弱型
表現(xiàn)為大便時溏時瀉,遷延反復,食欲不振,食后脘悶不舒,稍進油膩食物則大便次數(shù)明顯增加,糞便中夾有不消化食物,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等。這類患者可選用健脾益氣的參苓白術散。該方由人參3g(或黨參12g),茯苓、薏苡仁各15g,山藥、扁豆各12g,白術、蓮肉各9g,砂仁3g、桔梗、炙甘草各6g組成。每日一劑,水煎取汁,分2次溫服,連服2周。也可用參苓白術丸,每日2次,每次6~9g,連服2~4周。
(二)脾胃虛寒型
除可見上述表現(xiàn)外,還有腹痛喜按,得溫則減,遇寒腹瀉更甚,呈水瀉狀。治療應以溫中祛寒、健脾補氣為原則,方劑有理中湯。即人參3g(或黨參10g),白術12g,干姜6g,炙甘草9g。每日一劑,水煎取汁,連服1~2周。也可用理中丸或附子理中丸,每日2次,每次6~9g,連服2~4周。
(三)中氣下陷型
腹瀉病程長,且伴有內臟下垂或脫肛。治療常用補中、益氣升陽、調補脾胃法,方用補中益氣湯。該方由黃芪15g,人參3g(或黨參12g),白術12g,炙甘草、當歸、陳皮各9g,升麻、柴胡各6g組成。每日一劑,水煎取汁,連服2~3周。也可用補中益氣丸,每日2次,每次9g,連服4周。
(四)脾腎陽虛、命門虛衰型
主要表現(xiàn)為黎明之前臍腹作痛,腸鳴即瀉,瀉后痛減,形寒肢冷,腰酸膝軟,舌淡苔白,脈沉細。這種腹瀉俗稱為“五更泄瀉”,治療應以溫腎暖脾、澀腸止瀉為原則。四神湯是常用的方藥。該方由補骨脂12g,肉豆蔻9g,五味子、吳茱萸各6g,大棗5枚組成。每日一劑,水煎取汁,連服2~3周。也可用四神丸,每日2次,每次9g,連服4周。
此外,醫(yī)生還可根據(jù)慢性腹瀉患者的具體病情,選用健脾益氣的四君子丸、健脾消食的人參健脾丸、健脾溫腎的健脾雙補丸等中成藥。一般每日2次,每次9g,連服2~4周。
藥粥佐治 除了應用藥物進補外,藥粥也是常用的進補方法,下面介紹幾則:
(一)脾胃虛弱者可服“茯苓粉粥”。取茯苓粉30g,糯米30g,紅棗(去核)7個。先燒水,水沸后放入紅棗和糯米,至將成粥時放入茯苓粉,用器具攪勻即可。當作早餐或不拘時服食,具有健脾腎之濕、調中止瀉之功。
(二)脾腎陽虛者可食“芡實粥”。取糯米、芡實各50g,山藥30g。煮粥如常法,但以煮得較爛為宜,粥成加白糖少許即可。晨起空腹食一小碗,使脾腎雙補而瀉止。
另外,可選用溫中健脾的良姜粥。取良姜末15g,糯米100g,煮粥分服。也可選用健脾和中、澀腸止瀉的薯蕷雞子黃粥。即用山藥粉30g,熟雞子黃(雞蛋黃)3只,將山藥粉調成糊狀煮沸后,加入雞子黃攪拌均勻而食。若將薏苡仁、芡實、扁豆、蓮子、山藥各90g,黨參、茯苓各60g,白術30g,白糖240g,研成細末,同糯米粉適量混勻,蒸熟為糕(即“八珍糕”),平素常食,也具有很好的健脾止瀉作用。
日常生活需知 在進補的同時,慢性腹瀉患者還必須保持精神愉快,情緒樂觀,注意休息。飲食要宜于消化,進食應細嚼慢咽。忌香料、辣椒、濃咖啡、煙、酒等刺激性飲食;油炸和熏制食品不宜消化,腌制食品容易致癌,應盡量避免。對容易潤腸和導瀉的滋補品,如核桃肉、芝麻等,藥性滋膩難以運化的阿膠、龜版膠等,以及蘿卜、芹菜等粗纖維食物,也不宜過多食用。此外,一些西醫(yī)診斷明確而且采用藥物治療確實有效的患者,切莫只知進補忘了相應的藥物治療。否則,將延誤病情,事與愿違。
一般而言,慢性腹瀉患者只要合理進補,就能取得“冬天進補,春天打虎,三九一冬,來年無病痛”的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