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老年再社會化問題

時間:2009-08-0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副標題[/!--empirenews.page--]

1~1.我們這里所說的“社會化”,指的是個人通過學習、認同社會文化準則,確立起與這些準則相一致的心理結構,以取得合格社會成員資格的過程;或者說是一個自然人經由特定社會文化模塑,轉化為一個能適應現(xiàn)實社會文化準則、參與社會生活并履行一定角色行為的社會人的過程。質言之,社會化就是將我們生活于其中的社會文化準則、知識體系和行為、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已的認知尺度、意志尺度和情感尺度,使自己成為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過程。

1~2.長期以來,社會化被認為只是青少年的事,但從人格畢生發(fā)展的角度看,“社會化”理應被視為一個貫穿于社會成員全部生活歷程的終身過程。

人格的形成并不等于人格發(fā)展的結束。事實上,人格是一個隨主、客觀因素改變而不斷組建的動態(tài)物。當社會發(fā)生重大變化(如制度的改革、生產方式的變化、環(huán)境的變遷等),或個人生活發(fā)生重要轉折(如結婚、離異、喪偶、搬遷、退休、疾病、衰老等),從而要求主體人格自我調整以適應新環(huán)境和新關系時,不論成年人還是老年人,就都會面臨一個繼續(xù)社會化的問題。

社會化,對老年人“社會再適應能力”的獲得來說,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人格發(fā)展是連續(xù)的,但這一連續(xù)過程又表現(xiàn)出與特定生命時期密切聯(lián)系的階段性;各階段在生活和適應方式上,又存在著明顯的差異。當人們以退休為分界線,驟然跨入“老年”群體行列的時候,客觀環(huán)境和主觀條件的急劇變化,便將各種社會再適應的任務尖銳地擺到了他們面前。有效的老年社會化,是人們向老年期順利過渡的保證。有關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的關鍵,在于其繼續(xù)社會化的完善與否:凡能夠積極進行自我調整,迅速建立起新的角色以代替失去的角色,主動掌握相應知識、技能和規(guī)范,保持與家人、社會的和諧關系,并能為自己提供較高活躍水平機會的老人,都能達到社會再適應,獲得生活的滿足;反之,凡固守原有角色心態(tài),拒絕再社會化的人,則必然與周圍的現(xiàn)實生活環(huán)境格格不入,遭受孤獨感和自我失落感等消極心理的折磨,加速心身老化,并在這一過程中日益喪失作為一個合格社會成員的主體能力,蛻變?yōu)橐粋無法與現(xiàn)實社會相適應的自然人。

1~3.老年社會化的阻力,除了經濟、生活境況和交際范圍等方面發(fā)生變化造成的客觀原因外,主要還在于老年主體的自身障礙。具體說,這類障礙表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動機喪失。生活目標是個體繼續(xù)社會化不可缺少的動機因素。就老年人的心愿來說,受人尊敬、德高望重的角色仍然是他們對自我形象的最高期待;而退休帶來的喪失職業(yè)身份的現(xiàn)實,卻往往使他們感到自己已被社會無情地剝奪了實現(xiàn)這一期待的機會。面對似乎已失去預期價值、樂趣和魅力的生活,他們心灰意懶,無所事事,看不到任何有意義的積極目標,不知道該如何選擇自己重新適應社會環(huán)境的生活角色。在這樣一種消極、被動的精神狀態(tài)下,個體繼續(xù)社會化勢必會因動機缺失而難以順利進行。

②自卑情結。不少老年人難以承認“閑暇身份”的合理地位,看不到這一身份具有任何積極的社會功能,從而將退休視為自己積極角色和社會人格的終結。這一錯誤認識勢必導致退休人員的角色意識中斷,造成“認同危機”,時時事事處處為自己在社會生活中所處的地位感到窘迫,從而陷入自卑狀態(tài)。這種消極情緒,又因主體對心身衰老的片面關注,因受到歧視老年人的傳統(tǒng)偏見(如認為老年人只能扮演失去社會意義的消極角色,老年人是社會和家庭無可奈何的負擔,老年人思維遲鈍、觀念保守、性情孤僻、不近情理等)的壓力,而不斷得到強化。在這種自卑情結支配下,主體一方面高度敏感,疑神疑鬼、戒備森嚴地捍衛(wèi)自己的“尊嚴”,一方面躲避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退縮、膽怯,自我封閉,失去進取心。顯然,不破除這種自卑情結的人,是難以順利進行老年社會化的。

③心理定勢。經過大半生的生活磨礪,老年人無論是在認識還是在意志或情感方面,都已形成了相對穩(wěn)定的“心理定勢”(即主體預定活動方向的整個心理狀態(tài)。其特點是,主體要求新的活動符合自身固有的思維、價值、情感和行為等方面的慣性模式)。從消極影響上看,心理定勢具有很強的滯后性,面對急劇變化的現(xiàn)實,它往往使主體表現(xiàn)出固執(zhí)、刻板,墨守成規(guī)、缺乏應變能力等個性特征,阻礙主體從新的角度、以新的方法,去積極地適應變化著的世界。特別是在老年期生活發(fā)生一系列重大變化的情況下,它常常成為老年人完成角色轉換的巨大心理障礙。不改變僵化的模式,消除心理定勢橫亙在主體與現(xiàn)實之間的樊籬,個體就難以積極主動地接受和完成老年社會化。

2~1.老年社會化的內容,主要有以下幾點。

①自我認識。首先,老年自我認識要端正對老年人社會地位的認識。老年人應當理直氣壯地肯定自己退休后的閑暇身份,肯定這一身份是合情合理合法的、積極的社會角色。老年人已為社會做出了貢獻,并繼續(xù)做著自己力所能及的貢獻;老年人是社會的寶貴財富,不但理應受到社會尊重,而且應當自尊自重。只有端正了自我認識,老年人才能同社會偏見及自己頭腦中的老年歧視觀念做斗爭,克服自卑情緒,順利完成角色轉換。

其次,老年自我認識還包括對老年生理和心理常識的了認識。實現(xiàn)“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不僅僅是社會的事,而且更要靠老年人自己的努力。了解老年生理、心理常識,可以幫助老年人對自己的心身狀況有一個科學的認識,從而使自己的生活安排更加符合老年人的特點。例如,有關老年生理、心理研究表明,智力的全面衰退與年齡的關系,并不像人們通常想象的那樣密切;老年人的心身變化也并不都是由于生物老化和智力衰退造成的,經濟、生活狀況和社會角色、交際范圍的改變,以及由此帶來的生活方式和個人精神面貌的變化,對老年人的心身,常常會產生更為重要的影響。認識到這一點,老年人便可以提高自信心,保持并改善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健康,營建既符合老年心身特點又富于個性化的積極生活方式。

再次,老年自我認識還包括對自己身體、精神狀態(tài),對自己社會角色及所處社會環(huán)境的認識。老年人心身狀態(tài)具有明顯的個性差異,其個體社會環(huán)境和角色地位也不盡相同。因此,每一位老人都應對自己的主、客觀條件進行具體分析,在全面了解自身主體能力和客觀環(huán)境所提供的可能性基礎上,揚長避短,選擇對自己來說即充實又可行的生活目標。

②生活技能。生活的內涵豐富多彩,退休后的閑暇,為老年人重建新的生活提供了許多新的機會。新的老年生活,要求主體掌握新的生活技能,而對新技能的掌握,又是使老年生活大放異彩的保證。例如。合肥軍分區(qū)的一位離休干部,原來對日語一竅不通;離休后經過刻苦自學,終于成了一位小有名氣的日語翻譯,還收帶了一百多名學生。

除了“奮斗—工作型”的生活技能外,老年人還應學習“情趣—適應型”的生活技能。練字、習畫、養(yǎng)花、喂鳥、打太極拳、作健身操,直至含飴養(yǎng)孫、料理家務等等,其間都充滿了老年生活的樂趣;而要充分享受這些樂趣,就需要掌握許多自己過去不曾具有的新技能。此外,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的心身狀況不斷發(fā)生變化,要適應這些變化,也有許多相應的技能需要學習,以提高自己主體活躍和養(yǎng)生護理的水平,增強生活能力,延緩衰老過程。

總之,在整個老年期間不斷地學習新的生活技能,老年人就能主動把握和改善自己的命運,做人生道路上的強者。

③角色學習。在現(xiàn)實生活中據(jù)有某種特定身份、地位,并按照與該身份、地位相適應的預期行為行動的個人,即社會學意義上的“角色”。每種角色都有一套相關角色行為的社會標準。這些標準規(guī)定著個體在扮演該角色時必須遵守的規(guī)范。角色,可以說是社會對個人職能的劃分,它不僅標定了個人的身份,而且指出了個人在社會中的地位和社會關系中的位置。所有這些角色都不是個體自己主觀認定的,而是社會客觀賦予的。老年人所處社會背景和社會地位的改變,使他們失去了某些原有角色,接受了另外一些不得不接受的新角色。在此情況下,若要繼續(xù)做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老年人就必須進行新的角色學習,以期勝任自己的新角色的角色扮演。

新的角色身份,要求角色扮演者遵守新的角色規(guī)范。社會對不同角色權利、義務、機會的不同分配,使人們對老年角色抱有新的行為期待。在老人職業(yè)身份解除后,家庭成員自然會希望他們能更多地承擔起一些家庭義務,如對老伴更加體貼,對子女更加關愛等等。對新角色規(guī)范的把握和認同,往往會轉化為老年人繼續(xù)社會化的良性內因。

老年人在社會化過程中,要注意盡量保持自己與原有人格的一致,要刻意堅持自己原有人格中的積極成分。角色的改變,不意味著人格和人生哲學的蛻化。長期培養(yǎng)起

 1/2    1 2 下一頁 尾頁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上一篇:返回列表
  • 下一篇:老年人的角色變化
  • 無相關信息
    健康知識

    健康圖文信息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消費新選擇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欄目更新

  •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网站,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喷水视频,超碰色偷偷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