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專家寫普及型作品,恰似莎翁教人初識ABC、孔夫子教描紅,總難免給人大頭戴小帽的滯澀之感。尤其當作者赫爾穆特·E·呂克是以嚴謹著稱的德國人,這種預(yù)設(shè)的感覺尤甚。但翻閱全書,卻滯澀全無。德國人雖然擅長將簡單的事情復(fù)雜化,干起抽絲剝繭的活來也毫不遜色。赫爾穆特在有限的篇幅里將19世紀以來各種心理學流派的代表人物、主要觀點、發(fā)展現(xiàn)狀、成就、缺陷等,都介紹得清晰明了。流派與學派分章單列,實證主義、樸素經(jīng)驗主義、民族心理學等自成體系,萊比錫學派、符茲堡學派等則交錯承繼。這種做法在學科史著作里雖并不多見,益處卻顯而易見。19世紀以后的心理學史是最復(fù)雜的思想史之一,學派、流派同時并存卻此起彼伏,導(dǎo)師和學生改換門庭時有可見,單純按照時間順序介紹,就像一團亂麻,處處枝蔓,卻扯不出頭緒。流派與學派分開介紹,錯開了時間上的糾纏,即使是毫無心理學基礎(chǔ)之人,也能很快弄清各流派的相互關(guān)系。
更令讀者感興趣的是,各種學派的牽連與摒棄、繼承與背叛、抨擊與贊許,中國舊家庭式的恩怨情仇在這短短200年的心理學歷史里上演了全套戲碼。作者盡可能地使用了第一手的材料和數(shù)字統(tǒng)計,正襟危坐地將那些頗似秘史的歷史娓娓道來。比如馮特在大肆抨擊符茲堡學派時,并沒有選擇向自己的學生屈爾佩開火,而是技術(shù)性地將怒火燒向了屈爾佩的合作者。作者列舉了馮特寫給屈爾佩信件的部分原文:“我也很遺憾在您的信中看到,您對追問法如此認同。剛才我還認為馬爾比是這種卑鄙方式的始作俑者!瘪T特還假惺惺地表示“盡管觀點各異,舊時友誼長存”,卻同時有證據(jù)表明:馮特就是希望他的敵人(連同整個符茲堡學派)已經(jīng)永遠消失。類似的狀況也發(fā)生在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身上。
雖然是心理學史,但作者卻并不糾結(jié)于歷史本身,在概略性文字之外,作者更關(guān)注那些隱沒在汗牛充棟的史學材料之外的隱秘的細節(jié)。為什么弗洛伊德在生前阻止任何一種弗洛伊德傳記的出版,并多次銷毀歷史材料?維特海默自述是在法蘭克福下車之后買了玩具頻閃儀,才引發(fā)了格式塔心理學的實驗研究,那為什么他偏偏就在法蘭克福下車?所有這些問題,作者并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但足以讓讀者深思:傳統(tǒng)心理學史書里那些確定無疑的真相是如此經(jīng)不起推敲。還有部分的細節(jié)頗具娛樂性,年輕的馮特連上6小時課和頻繁發(fā)表著作的原因,是因為要拿聽課費和稿費,而他與家庭教師同居一室,也絕不是他是同性戀的鐵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大量吸收了其學生的觀點,卻在著作中絲毫沒有提及。作者選擇材料的視角和敘述方式,仿佛正劇中加入些微的喜劇元素,大幅提升了閱讀的期待與快感。
全書最具價值的部分是書后附錄的參考書目和人名索引,雖然看似枯燥乏味,但它們?yōu)楸緯鴶U充成專業(yè)教科書提供了自主選擇的可能性。心理學專業(yè)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了解學科的最前沿,而普通讀者則可淺嘗其意。也因為其特殊的功能性,本書在德國許多大學被選為標準讀物。
clearhair.com.hk | 關(guān)于我們 | 打賞支持 | 廣告服務(wù) | 聯(lián)系我們 | 網(wǎng)站地圖 | 免責聲明 | 友情鏈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