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有個天山童姥,武功淵深,6歲起練八荒六合唯我獨尊功,每30年返老還童一次。返老還童時,功夫全失,往后一天恢復一歲功力。第一次返老還童時36歲,花了30天。第二次返老還童時66歲,花了60天功夫。96歲時第三次返老還童,除了說話聲音有點蒼老外,其它一切的一切,與6歲女童無絲毫差異。小說把人生的兩大憾事--老與衰,像捏橡皮泥一般,任意搏捏,說得活龍活現(xiàn)。其實只是神話--主觀想象的虛構物而已。
現(xiàn)實生活中,人從呱呱墜地開始,一年一歲,從童年到少年、青年、中年、老年,過河卒子,一直朝前拱,既無暫停,更無逆轉(zhuǎn),老沒商量,這是自然規(guī)律;然而,衰則不然,不僅有商量,而且彈性還大得驚人。有些人未老先衰,年紀輕輕的就活像個小老頭,昏慘慘似燈將滅;而另一些人則老當益壯,活了一大把年紀,還要老夫聊作少年狂。兩相比較,天壤之別。人生的老與衰的軌跡,就這樣既聯(lián)系而又不同步。
那么,人生幾何?據(jù)傳說,佛尊釋迦牟尼曾這樣問他的弟子:人生幾何?有弟子答幾年,有弟子答幾十年,佛尊都搖頭,說:都不對,人生只在呼吸之間。呼吸之間?什么意思?據(jù)詮釋有兩層意思:
一是不一味追悔昨日,亦不一味期待明日,時時處處事事體會周圍事物的美妙,那么人生天天都將是好日子;
二是人生就在于呼吸之間,生和死只是瞬間的轉(zhuǎn)化,努力把握每一時刻,才算把握了人生。顯然,盡管兩層意思的著眼點有所不同,但核心思想?yún)s一樣,都是立足今日。
是的,人生一世,朝如青絲暮成雪,歲月如流水,一去不復還。過去的,是叱咤風云,還是庸庸碌碌,抑或是不堪回首,那都是過去的,只能劃上句號,追戀它百害而無一益。沉浸于過去的彪炳千古,只能居功自矜,激起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的怨氣;沉浸于過去的慘淡經(jīng)營,只能悔恨自疚,涌起楊柳岸,曉風殘月的惘然哀思。這兩種情緒,對健康都不利。未來的,固然事物的發(fā)展有其固有規(guī)律,可以期待,但未來是現(xiàn)在的繼續(xù),沒有現(xiàn)在談不上未來,況且天有不測風云。因此,離開現(xiàn)在而一味期待未來,很難不陷進幻想之虞,對健康亦不利。
那么,怎么立足于今日呢?醫(yī)學專家夏鎮(zhèn)夷教授說得好:老年人自身應從自我存在價值的評估中振奮!肯定自我,根據(jù)自我的身心特點,投入生活,融入社會,老有所用,老有所為,在為與用中體味生活樂趣。因為,一個人只要有獨立永恒的價值追求和精神寄托,即使活到天老地荒,也是不會衰的。反之,無心于為,無心于用,僅求長生,整天小心翼翼地等待歲月,就算活到天老地荒,又有什么用呢?
道理就是這樣昭然:老沒商量,這是自然規(guī)律,誰也逃脫不掉;衰有商量,全由自己主宰。兩者的辯證,就是養(yǎng)生保健的真諦,也是人生的真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