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長壽縱橫談
———訪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疑難病癥治療研究會研究員陳啟瑞
健康長壽世人關注
隨著新年鐘聲的敲響,我國人均收入達到1000美元,已正式跨入小康社會!誰不留戀這千載難逢的太平盛世,如何活得更長一些,如何活得更好一些,已是人們心頭大事。人人擁有健康,人人享有健康,已是全社會最為關心的話題。
最近,記者就健康與長壽問題采訪了中國保健科技學會疑難雜癥治療研究會研究員陳啟瑞先生。
陳研究員認為,首先,我們要了解健康概念。人們一般認為能吃,能睡,肌肉發(fā)達,不生病就謂之健康。這僅能反映健康的一個表面特征。其實,一個人的健康應包括生理、心理及社會協(xié)調能力三大方面。
那么,如何才能實現(xiàn)健康與長壽呢?國際醫(yī)學界前年曾在維多利亞開會,對延年益壽提出三個里程碑:第一是平衡飲食;第二是有氧運動;第三是心理狀態(tài)。
飲食三原則:全面、均衡、優(yōu)質
我們日常飲食中的營養(yǎng)素大約有50多種,歸納為七大類: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礦物質、纖維素、水。我們要求的全面,應該是七大類的營養(yǎng)素每天都要得到補充。偏食的習慣不好,對身體極為不利,也是多種疾病的發(fā)病根源。日本人認為,每天能夠吃到25種以上的食物,可以不用找醫(yī)生。這是一個很好的比喻,也就是提倡飲食要全面。
均衡,是完美的表現(xiàn)。在營養(yǎng)學上,我們稱之為“木桶效果”,也就是說各種營養(yǎng)素要按一定的比例,合理地進食,一方面減少浪費,一方面能被人體合理地吸收。從現(xiàn)階段的飲食習慣分析,大多數(shù)深圳人的蛋白質的補充量是不夠的,平均達到50克左右的為數(shù)并不多,不信可以自己算一算。此外,維生素和礦物質的補充,一不合理,二不充分。而脂肪出現(xiàn)超標的現(xiàn)象較為嚴重,尤其是頻繁光顧酒樓、食街的人群更甚。事實證明,過量的脂肪是許多非傳染性慢性疾病的重要根源,現(xiàn)已查明,婦女的乳腺癌,男人的前列腺癌,糖尿病、心血管病、肥胖無不與脂肪超標有關。
優(yōu)質,并不意味著外表好看,味道好聞,而是食物內的營養(yǎng)素比例。凡是與人體結構越接近的營養(yǎng)素,它越易被人體吸收利用,其營養(yǎng)價值就越高,質量也就越好,這類食物才能名副其實地稱為“優(yōu)質”。
生命科學已跨入后基因組時代,也就是蛋白質工程時代。2001年2月中旬在美國舊金山召開的美國科學年會上,與會科學家一致指出,決定生命藍圖的不是基因,而是蛋白質。蛋白質是生命的物質基礎,但是蛋白質的數(shù)量非常龐大,不同物種對蛋白質種類的需求不同。牛、羊、馬可以靠青草的蛋白質,使之膘肥體壯,人卻不可依靠青草的蛋白質過日子。人類需要優(yōu)質蛋白質,其氨基酸比例應該盡量接近人體的結構。
有氧運動須堅持
健康的第二個里程碑是有氧運動:這是指人體從事運動時身體必須處在有氧代謝狀態(tài),在整個運動過程中,人體吸入的氧氣與需要的氧氣相等。有氧運動可使人吸入更多的氧氣,提高肺活量,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使體內血紅蛋白量增多,改善心肌功能,軟化血管,保持血管彈性等等。有氧運動的項目很多,如快走、慢跑、騎自行車、爬樓梯、打乒乓球、羽毛球、游泳等,這些項目均適合中老年人。
有氧運動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但應注意把握好鍛煉的時間性,早上人的生物鐘規(guī)律是體溫高、血壓高,而且腎上腺素比晚上高出4倍,如果激烈運動,很容易出事,容易出現(xiàn)心臟停搏,死亡率很高。另外,早晨的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很高,尤其是小樹林中,只有待太陽出來后,日光與葉綠素起反應才能產生氧氣,如果此時鍛煉,就容易中毒,容易得癌癥!饵S帝內經》里說:“沒太陽不鍛煉”,就是這個道理。國際醫(yī)學界明確指出,早上起床時間6點,開窗時間為9 11點,因為9點以后污染空氣下沉了,污染物質減少了。
心理狀態(tài)須調整
健康的第三個里程碑是心理狀態(tài),心理狀態(tài)是21世紀健康的主題,WHO指出“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是至理名言,只有在心理健康前提下的生理健康才是高水平的健康。不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可以說是白吃白鍛煉了。
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礎,而心理健康又是身體健康的必要條件,沒有心理上的健康,就沒有身體健康的保證。心理因素可以影響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治療與預防的各個過程。
古人說:笑一笑,十年少。不是指年齡,而是指心態(tài)。笑口常開,健康常在。笑是所有動物沒有的功能,只有人類才有,我們應該好好地利用它,為自己的健康與長壽服務。
健康長壽須更新觀念
下面談談實現(xiàn)健康長壽的一些障礙:
健康是一個動態(tài)概念,遵循“短板效應”,只能“持之以恒”才能收到真正的效果。
首先,要擺脫無知的狀態(tài),聯(lián)合國曾提出一個口號:“千萬不要死于無知”。既然健康的60%以上因素取決于自己,也就是要求,我們自己應該懂得如何做好日常的保健工作。
其次,要擺脫傳統(tǒng)概念的約束,認為健康是醫(yī)生的事情,有病找醫(yī)生。醫(yī)療衛(wèi)生條件改善固然是醫(yī)務工作者的職責,如果能有效地指導患者保健,那么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務必進一步加強營養(yǎng)師的隊伍建設,不要把營養(yǎng)師當作一般的廚師看待。日本全國有50萬名醫(yī)生,卻有150萬名營養(yǎng)師,歐美國家已掀起家庭營養(yǎng)師的浪潮。
再則,要擺脫不良的習慣。如偏食,抽煙、喝酒,要下決心改變;動不動發(fā)脾氣,多愁善感,悶悶不樂等要改變;改變生吃番茄為熟吃,讓番茄素釋放而抗癌;吃大蒜時,讓它暴露在空氣中讓其氧化成大蒜素,再入肚;烹調,改變煎炸為蒸煮等,改變多油、多糖、多鹽,少纖維素為少油、少糖、少鹽、多纖維素,等等。深圳商報記者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