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死”讓人活得積極

時間:2009-09-23  來源:    作者:   我要糾錯


  中國是一個諱言死亡的民族。魯迅曾舉過一個例子,一戶人家生了一個男孩,抱出來給賓客看。說孩子將來發(fā)財做官的都得到了打賞,而說“孩子將來是要死的”人則遭到一頓合力痛打。但是,在已經(jīng)過去的2008年,“5·12”那黑色的一頁才讓我們思考,死亡成了我們無法回避的話題,到底應(yīng)該如何面對它?

  怕死是人的本能

  英雄末路、美人遲暮,生命的盡頭必定是死亡,認識到這種必然性后,人求生的自保機制就催生了怕死的心理本能。美國心理治療大師亞隆就認為,死亡是人生的背景音樂,而死亡焦慮則是一種永久的心理負擔。

  人之所以害怕死亡,一方面是因為它的不容商量讓人恐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的不確定性讓人焦慮。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背后藏著對生命流逝不可逆轉(zhuǎn)的揪心之痛。另外,死亡的方方面面又充滿了未知:我們不確定自己何時、何地、如何死亡,也不知道死后的世界如何,這些都讓我們不安。

  肉體死了,成就代代相傳

  既然怕死是人的本能,為什么古往今來有許多豪杰為了理想拋頭顱灑熱血呢?社會心理學(xué)的恐懼管理理論認為:為了避免被死亡焦慮壓垮,人們會自覺不自覺地用各種方法來應(yīng)對這種恐懼。借用時下一句網(wǎng)絡(luò)語,就是“好好活,因為我們要死很久”。

  有了如此強烈的驅(qū)動力,人們一方面更加愛護身體,同時積極地生育后代,讓自己的血脈生生不息,也就是《愚公移山》中的“子子孫孫無窮盡也”。另一方面,人們會迸發(fā)出旺盛的創(chuàng)造力、斗志,努力取得所處文化肯定的成就。這樣即使肉體死亡了,成就還會代代相傳,這就在象征的意義上戰(zhàn)勝了死亡。美國名將麥克阿瑟的名言“老兵永不死,只是漸凋零”就揭示了這種超越生死的豁達。

  從小認識死亡

  其實,從小進行正確的死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能減輕死亡焦慮。在一些西方國家,小學(xué)里常常會讓學(xué)生思考:如果生命只有3天,你將怎么安排、最想做什么?如果給自己寫墓志銘,你會怎么寫?這就是一種很好的死亡教育。

  而對死亡焦慮嚴重的老年人來說,引導(dǎo)他們接納死亡則是必要的。這包括幫助他們回顧和評價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喜悅地接納生命中的欣喜、成就、悲傷和失落,完成那些可以完成而未圓的夢想。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
  • 上一篇:男人女人6個心理落差
  • 下一篇:不做圣人便做禽獸,只管耕耘莫問收獲
  • 無相關(guān)信息
    健康知識

    健康圖文信息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消費新選擇
    紅云制藥攜手分眾,打造“消積食,順胃氣”
  • 97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av中文字幕网站,国产女人高潮抽搐喷水视频,超碰色偷偷男人的天堂